徵征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是台中大里政治獻金稅務諮詢最佳稅務後盾

 

台中北屯會計及薪資委外, 台中潭子資產分割出售諮詢, 台中推薦學校稅務諮詢

馮驥才:魯迅的功與"過"  ——國民性批判之批判  在盤點20世紀中國文學時,我們都發現了這個奇跡:魯迅寫的小說作品最少,但影響最巨。他沒有我們當下作家的一種恐慌:倘無巨制,即非大家。他就憑著一本中等厚度的中短篇小說集,高踞在當代中國小說的峰巔。而且未曾受惠于任何市場炒作,先生本人也沒上過電視,何故?  倘若從文化角度去看,這奇跡的根由便一目了然,就是他那獨特的文化的視角,即國民性批判。  作家的眼睛死盯在人的身上。所以,他從這文化視角看下去,不只看到社會文化形態,更是一直看到人的深在的文化心理。那么接下去便是他獨有的一種創造:將這文化心理,鑄造成一種文化性格,一種非常的人物來;這種人物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個性人物,也不是現實主義文學中的典型人物。他這種人物的個性,全是中國國民共有的劣根性。他是把一個個國民的共性特征,作為個性細節來寫的。這就使他筆下的人物具有巨大的覆蓋性。比如阿Q——在現實中絕對沒有這種人物存在,但在他身上卻能找到我們每個人的某一部分的影子。  進一步說,這種共性,不是通常那種人所共有的人性,而是一種集體無意識,是一種文化的特性。我曾經用過一個"文化人"的詞語,來述說這種特殊的人物。這里所說的"文化人",不是"有文化的人"的概念。這個"文化人"是指特有的文化鑄成的特有的文化性格。這種性格放在小說人物身上是一種個性,放在小說之外是一種集體性格。當一種文化進入某地域的集體的性格心理中,就具有頑固和不可逆的性質。倘若逆轉,極其緩慢。它屬于一種根性。當然,任何民族的文化性格都是兩面的,一面是優根性,一面是劣根性。可是它像一張紙的兩面,是孿生一對生出來的,不能免掉任何一面。但作家的思維天生是逆向的;文學的本質是批判。當它面對文化性格時,肯定要先批判國民劣根性的一面。  然而,在魯迅之前的文學史上,我們還找不到這種先例。魯迅是第一位創造性地使用這個文化視角,來觀察、感受、認識、分析和批判生活,然后升華出這種獨特的"文化人"來。他的小說的人物不完全是這種"文化人"。比如祥林嫂、孔乙己、閏土等,雖然具有世紀初中國人的某些集體性格特征,但還不是純粹的"文化人"。阿Q則是魯迅自覺創造的最典型的"文化人"的形象。在魯迅的雜文中,也有這種潛在的"文化性格"屢屢出現,比如《聰明人、傻子和奴才》等等。這種人物所具有深刻的認識價值,學者們多有論述,本文不做重復。我只想說,我們從這個視角可以發現到其他角度無法發現的內容。比如從這里,我們一下子找到了中國社會痼疾最本質的緣故。同時,這種極其獨特的審美形象,自然就穿過那種司空見慣的平庸的文學平面,異彩繽紛地跳躍到中國小說的人物舞台上來。  所以說,作家最關鍵的是他的視野。視野的關鍵是視角的獨特性。而文學的關鍵是視野的果實——人物。  魯迅的這種"文化人",不是真實的而是逼真的,不是生活的再現而是深層的表現。它既是悟性的發現更是理性的創造。它專門是寫出來供"批判"用的,而這批判為了喚起國民的自省。對此魯迅心里十分明白,做得更明白。魯迅屬于那種像法官一樣異常清醒的作家。他始終是瞪著眼看世界,和瞪著眼寫他的小說。  魯迅是充滿責任的作家。當下人們已經很討厭責任這兩個字了。其實責任就是良心。我換句話說——魯迅是個充滿良心的作家。他壓給自己的使命是剪斷古老的精神鎖鏈,喚醒世人遲鈍的心,催動國民的自審與自奮。當然,魯迅的工作并不是一步到位地直接寫給大眾看的。大眾也根本看不懂他的《阿Q正傳》和《狂人日記》。他主要想影響比較高層的知識分子,通過他們去影響一般知識分子,最后影響到大眾。他的文學最初是作用于"小眾"范圍之中的。他的思想之所以能夠通過層層影響,直抵時代大眾,就足以表現這種思想強烈的現實意義及其力度了。  然而,我們必須看到,他的國民性批判源自1840年以來西方傳教士那里。這些最早來到中國的西方傳教士,寫過不少的回憶錄式的著作。他們最熱衷的話題就是中國人的國民性。它成了西方人東方觀的根本與由來。時下,已經有幾家出版社將傳教士的這一類著作翻譯出版。只要翻一翻亞瑟·亨·史密斯的《中國人的性格》,看一看書中那些對中國人的國民性的全面總結,就會發現這種視角對魯迅的影響多么直接。在世紀初,中國的思想界從西方借用的思想武器其中之一,就是國民性批判。通過魯迅、梁啟超、孫中山等人的大力闡發,它有如針芒扎在我們民族的脊背上。無疑對民族的覺醒起過十分積極的作用。我這話是說,魯迅的國民性批判來源于西方人的東方觀。他的民族自省得益于西方人的旁觀。一個民族很難會站到自己的對面看自己。除非有個對方,便從對方的瞳仁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像。但魯迅筆下的"文化人"決不是對西方人東方觀的一種圖解與形象化。他不過走進一間別人的雕塑工作室,一切創造全憑他自己。魯迅從這特殊的文化視角進入中國社會的深層,也就是進入了中國人的文化心理結構之中,淋漓盡致地抒展他的發現與批判的才能。他找到傳統社會身體上所有的壓疼點與病灶。文學的批判功能被他發揮到極致。由于20世紀初的中國是個社會更迭的時代,社會命題攸關每一個人的生存,沒有給人多少"私人化"的空間,魯迅的文學作用便變得至高無上。  可是,魯迅在他那個時代,并沒有看到西方人的國民性分析里所埋伏著的西方霸權的話語。傳教士們在世界所有貧窮的異域里傳教,都免不了居高臨下,傲視一切;在宣傳救世主耶穌之時,他們自己也進入了救世主的角色。一方面他們站在與東方中國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上看中國,會不自覺地運用"比較文化"的思維,敏銳地發現文化中國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則由于他們對中國文化所知有限,并拋之以優等人種自居的歧視性的目光,故而他們只能看到中國的社會與文化的癥結。他們的國民性分析,不僅是片面的,還是貶意的或非難的。  由于魯迅所要解決的是中國自己的問題,不是西方的問題。他需要這種視角借以反觀自己,需要這種批判性。故而沒有對西方人的東方觀做立體的思辨。又由于他對封建文化的殘忍與頑固痛之太切,便恨不得將一切傳統文化打翻在地,故而他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往往不分青紅皂白。當然,他的偏激具有某種時代的合理性;正是這種偏激,才使他分外清晰和強烈。可是他那些非常出色的小說,卻不自覺地把國民性話語中所包藏的西方中心主義嚴嚴實實地遮蓋了。我們太折服他的國民性批判了,太欽佩他那些獨有"文化人"形象的創造了,以致長久以來,竟沒有人去看一看國民性后邊那些傳教士們陳舊又高傲的面孔。  80年代以來,中國的一批"文化電影"在西方獲得前所未有的稱許,隨之便是捧得各種世界級亮閃閃的獎牌回來。在如潮般的贊揚聲中,有一種批評極不中聽,即"這些電影都是專門拍給西方人看的"。一時,人們都認為那是左爺們僵化的過了時的濫調,哈哈一笑,不去理會。  可是,中國的事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這一批以文化自審的方式關照生活的電影,之所以為西方叫好,恰恰是由于它們的思想背景巧合一般地印證了西方由來已久的文化偏見。對于西方人來說,他們的東方觀總是與最早來到中國的傳教士那些國民性的分析一脈相承,遙遠又緊切地聯系著。這早已經是一種固定不變的成見。一個西方人,尤其是從來沒有來到過中國的西方人,你給他一個充滿幽默感、性格快樂的中國人形象,他也會搖頭說NO,表示不信;你給他一個呆板麻木的形象,他會叫好。而這批電影通常都沒有具體的時代背景,有點超時空的絕對化的味道;人物被放在四面高墻之中,與各種陰影生活在一起,個個性格怪異,行動詭秘,不是性壓抑就是性變態。這種故事愈強化,愈神秘化,就愈會被西方人認做是經典的東方。因為神秘二字,正體現西方人因文化隔絕而產生的對東方的感受。我雖然不認為這批電影是有意地去"取悅洋人",但它們的確沒有走出一個多世紀以來的西方中心主義的磁場。他們的文化指針依然對準在亞瑟·亨·史密斯的刻度上。  最后要說的是,我之所以在本文標題《魯迅的功與"過"》的過字上加一個引號,是想表明這個把西方人的東方觀一直糊里糊涂延續至今的過錯,并不在魯迅身上,而是在我們把魯迅的神化上。這話怎么講呢?  中國文學有個例外,即魯迅一直是文學中惟一不能批評的作家。也許由于他曾經被毛澤東欽定為"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學家"——先把它在政治上定了"革命"的性,再在前邊加上"偉大"的桂冠,他就變得神圣而不可侵犯了。有人說魯迅如果碰上"文革",準要遭(www.lz13.cn)殃,實際上魯迅在"文革"也一樣"走紅"。一個作家被奉若神明是可悲的。最有活力的作家總是活在褒貶之間的。他原本是一個勇士,卻在他的四周拉上帶電的鐵絲網。他生前不懼怕任何人責罵,死后卻給人插上"禁罵"的牌子。這一來,連國民性問題也沒人敢碰了。多年來,我們把西方傳教士罵得狗血噴頭,但對他們那個真正成問題的"東方主義"卻避開了。傳教士們居然也沾了魯迅的光!  國民性批判問題是復雜的。它是一個概念,兩個內涵。一個是我們自己批評自己;一個是西方人批評我們。后一個批評里濃重地包含著西方中心主義的立場——它們亦是亦非地糾纏一起。盡管留下的問題十分復雜,但還得說清楚:我們承認魯迅通過國民性批判所做出的歷史功績,甚至也承認西方人所指出的一些確實存在的我們國民性的弊端,卻不能接受西方中心主義者們關于中國"人種"的貶損;我們不應責怪魯迅作為文學家的偏激,卻拒絕傳教士們高傲的姿態。這個區別是本質的——魯迅的目的是警醒自我,激人奮發;而傳教士卻用以證實西方征服東方的合理性。魯迅把國民的劣根性看做一種文化痼疾,應該割除;西方傳教士卻把它看做是一種人種問題,不可救藥。  80年代末,我嘗試使用文學來表達我對傳統文化癥結的認識與發現。我采用辮子、小腳和陰陽八卦,作為傳統文化——主要指封建文化的頑根性、自我束縛力和封閉性自我循環的文化黑箱的一種意象來寫。我之所以沒有像魯迅那樣把這些文化特征轉變一種人物性格,是因為,只要我往這方面一想,馬上就覺得自己成了魯迅的仿制品。能被人模仿是杰出的,叫人無法模仿才是一種偉大和獨有的創造。寫到這里,即刻停筆,真怕我也把我敬重的人神化。   馮驥才作品_趙麗宏散文集 馮驥才:馮五爺 馮驥才:好嘴楊巴分頁:123

請告訴我,你是一棵什么樹    文/劉燕敏    房前有片草地,自從用籬笆圈起來,邊上就長了一棵樹。由于不妨礙種菜,一直就沒動它。后來,菜地荒了,籬笆沒了,門前就多出一棵樹。孩子兩歲時,去了一次鄉下,回來問我:“媽媽,爺爺院子里有一棵棗樹,我們家的這一棵也是棗樹吧?”    大人不在意的事,經孩子一問,就顯得非常復雜。聽兒子的問話,我頓時猶豫起來,我還真不知它是棵什么樹。于是每有人來,我便多了一件事,那就是,問他們是否認識那棵樹。    一天,農校的一位朋友來,喝茶敘舊之后,我把他引到院子里:“這棵樹你該認識吧?”他審視了一會兒,說:“這是一棵李子樹,一看葉子就知道。”當天晚上,我告訴兒子:“你有李子吃了,我們家的那棵樹是李子樹。”    寒來暑往,日復一日,李子樹一天天長大。就在孩子上幼兒園小學的那一年,它開花了。此時,適逢父親從鄉下來,他看著房前的李子樹,說:“今年你們有櫻桃吃了,你看你們門前的那棵櫻桃樹,花開得多茂盛。”    “爺爺,那是棵李子樹。”    “傻孩子,李子樹什么樣子,我能不知道嗎?你們家的這一棵是櫻桃樹。”    被我們叫了3年的李子樹,原來是一棵櫻桃樹。    父親走后,櫻桃花開始飄落,幾粒青色的果實開始顯露出來。就在兒子等著吃櫻桃的時候,不知是因為什么原因,樹上看得見的幾個果子開始脫落,直到一個不剩。那棵樹從此再沒人關心。    深秋的一天,房前有人丈量土地,聽說開發公司要在這兒蓋一棟大樓。一位畫線員在那兒喊:“這是誰家的核桃樹,要移趕快移走,明天挖掘機就來了。”明明是我們家的櫻桃樹。我從家里出來,說:“那是我們家的櫻桃樹。”    “櫻桃樹?我沒見過櫻桃樹,還沒吃過櫻桃嗎?那上面明明掛著一棵核桃。”畫線員邊說,邊順手指向核桃。那兒確實掛著一枚小小的核桃。我們家房前的那棵樹,不是一棵櫻桃樹,它是一棵核桃樹。    10年過去了,每次想起我們家的那棵樹,心中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感慨。這棵樹多次被我們張冠李戴,最后是它用一枚小小果子,向我們證實了它的真實身份。    它要我知道,作為一個人,你必須奉獻出自己的果實,否則沒誰會真正認識你。 只想幫你上一些人生的課 走彎路,才是人生的常態 關于人生的名言警句分頁:123

為什么很多人工資不高,卻還是要擁擠在大城市生活?  工資不高卻堅持留在大城市,是因為相信未來工資會越來越高。剛開始進入職場時,大城市與小城市的確沒什么太大區別,但在3-5年之后,這個差距就會越來越明顯。  我自己就是真實例子。剛開始實習時三個月零薪水,后三個月每月一千。如果這樣的情況發生其他人身上,很多人早就離開了。那時候過年回家整個春節都不敢出門見人。年后不久換了第二份工作,月薪三千,因為工作表現不錯,一年內漲了四次薪水。現在我的薪水其實也很一般,但是和老家相比,同齡人基本沒有比我高的工資。只要你多用心,多動腦,熬過眼前的難關,一切總會慢慢好起來。  大城市相信奇跡,相信夢想。很多人覺得這么說太雞湯了,有多少人在大城市里實現了夢想?這就好比買彩票,結果出來之前,誰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中獎,但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買呢?因為“可能”啊,買彩票買的就是一種概率和可能啊。  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區別,不就在于“有可能”和“基本不可能”嗎?以下分割線,是我之前寫的一篇文章,列舉了一些讓我留在北京的小事。這些事看起來微不足道,也不全面,但是累積起來,卻足以促使一個人改變生活軌跡。  1、一份合適的工作  有很多人留在北京的首要因素,就是在這里能找到合適的工作。比如我做廣告,雖然老家也有廣告公司,但跟北京的廣告公司是兩種完全不同性質的公司。當年上大學時曾冒昧去縣城一家公司詢問有沒有招聘實習文案的需求,老板反問我:“文案是做什么的?”  這個老板的回答沒什么問題,但這個沒問題卻可以引申出很多問題。因為經濟、文化水平的差異,很多人在自己的家鄉并不能找到自己相應的職位,尤其是公關、互聯網、金融、媒體等行業,一旦要回到老家,就意味著必須放棄已有經驗,從零開始進入另一個行業。這是大多數在北京工作多年的人無法返回家鄉安定下來的原因。  2、可以換工作的自由  在這里不僅能夠找到自己想做的工作,還擁有可以隨意挑選工作的選擇,這種選擇往高了說,是一種自由意志的體現。如果你的老家是個小城市,你基本上只能在公務員和個體戶之間二選一,一旦選定之后,它們就會伴隨你一生。對于好不容易飛出鳥籠的鳥兒來說,能在憋屈的時候切換另一條飛行路線,也是一種彌足珍貴的自由。  3、二十四小時便利店  小城市里的人們九、十點就進入夢鄉了,稍微晚一點的也就堅持到十一、二點,到了凌晨很多街道連路燈都關了,更別說商店。可對于很多經常加班到凌晨的人以及夜間工作者來說,他們需要能夠隨時買到宵夜、香煙、口香糖、杜蕾斯及其他日用品的便利店,在結束工作或娛樂之后,能解決一些應急需求。  4、相對規范的出租車  去其他城市出差的時候,即便是二三線城市的出租車市場,大部分也是很混亂的。不打表、亂報價、態度差、車內有異味,而且因為人生地不熟,還要擔心司機的人品。雖然在北京也存在一部分問題,但整體而言,打車的時候都可以很放心,有時候遇到善于聊天的司機,還能漲姿勢。  5、能認識不同類型的朋友  看看我爸爸身邊的朋友,基本上都是打小就認識的那些人,一輩子都沒有新的圈子(沒有看不起老爸的意思)。有人會覺得“朋友是老的好”,覺得真正的朋友只能是相識多年的發小,這是個狹隘的認知。要想人生的路越走越寬,必須不斷接觸新的環境和圈子,把自己打開,和不同的人群交流。在北京這些年,除了同學和同事,還因為愛好認識了一些不同類型的朋友,這也是一種收獲。  6、能吃到各種各樣的美食  很多在北京工作的人也經常自己做飯,或者平時都固定吃某幾家飯館,但重點是,假如有一天想換個新口味,或者要請朋友吃飯,這里有各種各樣的餐廳和菜系可以選擇。想節約就吃涼皮和煎餅,想省時就吃各種快餐,想吃好點就去精品餐廳,想請客就找高端餐廳……從街頭快餐車到五星大飯店,要什么有什么。  7、多晚的街道上都有人  我喜歡夜晚空無一人的街道,也喜歡夜晚還人來人往的街道。記得2013年冬天,有一次加班到凌晨兩點,外面下起了很大的雪,打不到出租車,我從大望路一直走到雙井,一路上有很多人和我一樣邊走邊等車。在那大雪紛紛的寒冷夜晚,雖然沒有言語的交流,但街道上那些一起行走的陌生人,就是這個城市給我的溫暖。  8、很多書店和咖啡店  如果沒有這兩者,我在北京的生活將會變得非常乏味。這幾年的周末只要有時間,我經常會去各個書店轉一轉。最常去的是三聯書店,每次都買一兩本書,然后在樓上的雕刻時光看完一本就回家。如今三聯成了北京第一家24小時書店,人氣比以前更旺了。除了三聯,北京還有單向街、萬圣書園等很多很棒的書店。以前還常去中關村的海淀圖書城,那里有大量的折扣書店,每次去都背一堆書回來,現在好像快拆了,很遺憾。  9、很多興趣活動組織  只要不是刻意封閉自己,在北京總能找到志趣相投的人。豆瓣網上每天都有大量的線下活動,即便是再另類再獨特的愛好,也能找到同伴。彈吉他、做公益、跳舞、手工、攝影、騎行甚至結伴逛胡同、寫詩都能找到同道中人。即便單身,只要愿意走出去,就不會孤單。  10、看不完的演出  每個夜晚都有不同的演出:小型的有各種小酒吧里的民謠、爵士表演,中型的有各類LIVE HOUSE里的搖滾樂隊表演,大型的有音樂廳、體育場的明星演唱會。當然還有話劇、音樂劇、芭蕾舞、交響樂等其他形式的演出。無論你喜歡什么樣的藝術形式,無論你喜歡小眾歌手還是大眾藝人,這里都是離偶像最近的地方。  11、紋身不用擔心別人的異樣眼光  雖然我沒有紋身,但我一直喜歡紋身。因為在這座城市里,紋身被當做一種文化和美的象征而存在,也經常能在街頭巷尾看到一些精致的紋身店。不用擔心露出胳膊或小腿上的圖案時會被人說三道四,不會被當做無所事事的小流氓。這種包容性帶來的安全感,只有在這樣的大城市才能找到。  12、男人可以交男友,女人可以交女友  由包容性帶來的安全感,除了紋身,還有對同性文化的接納。當然我也不是GAY,但我絕對維護他人的選擇性取向的權利。所以在街上看到帥氣男人挽著帥氣男人的胳膊時,看到漂亮女生依偎在帥氣女生的肩膀時,心里會發出“他們/她們真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啊”的感慨,他們/她們也可以自由追隨自己的愛情,不用擔心如何跟人解釋自己的與眾不同。  13、從零開始到無限的可能  蜷縮在小地方,最讓人絕望的一點是,你看不到未來的可能性。一旦進入特定軌道,一切就已注定,基本上只能按照設定的道路走向人生終點。所以那么多人寧可忍受艱苦也要來到北京,僅僅因為兩個字:希望。  這城市有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人,也有大量一無所有的人,在這里不用太介意自己的出身,只要肯努力、多動腦、能腳踏實地去實踐,不怕失敗,就有出人頭地的可能。不用擔心沒有關系網就無路可走,真正有能力的人,自然會發光發熱,會吸引其他人來到你身邊,圍繞著你形成一張關系網,而你,就是這張網的中心。  另外,很多人覺得上面這些東西已經很普遍,不是大城市獨有的優勢。小城市的配套設施越來越好我承認,但是擁有這些并不代表可以擁有同樣的生活體驗。出租車全國各地都有,但除了幾個大城市,多數城市的出租車內的怪味重到讓人頭暈想吐。演出場地也是很多城市的標配,但是捫心自問,你一年內會在小城市看幾場演出?體驗是由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疊加起來的,即便配套跟一線城市完全沒有區別,但生活在這個地方的人群跟你不同道,你也無法習慣。 留在大城市,還是回老家? 逃離北上廣:你以為回到小城市就很幸福了嗎? 你越出色小城市面目就越可憎分頁:123

ACC711CEV55CE


台中北區鄭裕民會計師
桌上型電腦產業節稅方式 語音助理產業節稅方式 退出折讓單、電子發票的購買明細聯範本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68d2gh 的頭像
    s68d2gh

    林奕翔的評價心得

    s68d2g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